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职院要闻 > 正文

咸职学子赴圣地 延安精神润心田——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主题研学活动

日期:2025-10-23 15:36 | 作者:宣传统战部 苏江涛/文 大学生记者团 陈明勇/图

2025年10月15日,清晨7点,晨曦微露,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内已是一片蓬勃朝气。40余名师生身着统一服装,整装待发。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期待——一场以“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为主题的精神洗礼即将启程。

宝塔山下:延安精神的脉搏

经过四小时的车程,大巴驶入延安。师生们首站登上宝塔山,巍巍宝塔矗立山巅,仿佛一位历史的见证者,无声地诉说着往昔峥嵘。星火广场上,开营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学院团委书记滑娟在致辞中勉励青年学子:“延安精神是永不褪色的旗帜,希望同学们在此汲取力量,筑牢信仰之基。”授旗、合影、宣誓……铿锵誓言在山谷间回荡。

84B2F

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赵蕊,以《东方红》旋律为引,将宝塔山与延安精神的起源娓娓道来。“‘东方红,太阳升’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人民与革命血脉相连的象征!”一名学生感慨地说。

革命旧址:穿越时空的对话

15日下午,研学队伍先后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与枣园革命旧址。黄土坡上的窑洞、朴素的木桌木椅,瞬间将大家拉回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在张思德追悼会广场上,全体师生认真聆听《为人民服务》背后的故事,讲解老师声音朗朗,字字千钧:“张思德同志用生命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我们新时代青年更应以此为镜!”

5B15C

夜晚,情景演出《再回延安》以沉浸式舞台重现革命史诗。长征路上,硝烟与红旗、牺牲与希望交织,感动师生悄然拭泪。学生处陈思涵老师说:“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演出,而是一次灵魂的撞击。”

梁家河:讲述青春的答卷

16日,研学队伍奔赴梁家河参观学习。跟随着历史的足迹,师生们抵达了“知青井”。井旁“饮水思源”的石刻,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插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乡亲们历时数月、肩挑手凿,最终引出甘泉的动人故事。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丹以“小故事”诠释“大道理”:这口井,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吃水难题,更如同一座精神的丰碑,生动映照出“以百姓心为心”的赤子情怀与“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的扎实作风。

随后,研学队伍走进了梁家河村史馆与知青旧居。在梁家河村史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朴素的实物与逼真的场景复原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扑面而来。大家细致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如何带领群众建起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兴办铁业社、代销店,修筑淤地坝,真切感受到那份“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豪情。在知青旧居简朴的土窑洞内,师生们久久驻足,眼前狭小的空间、土炕与旧煤油灯,瞬间将大家拉回到那个年代。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代青年经历了“五关”的严峻考验。这份“自找苦吃”的坚韧与磨砺,此刻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化作了直击心灵的深刻体悟,让延安精神的传承在青年心中变得无比具体而清晰。

南泥湾:从聆听再到实践

17日清晨,研学队伍来到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一架架纺车、一件件农具,无声讲述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苏江涛从一辆沉默的纺车切入,从历史说到当下。这辆纺车纺出的不仅是棉线,更是一种在困境中自己动手、开创未来的信念与智慧,并激励青年学生将这种精神内核融入当下的学习与未来的奋斗中。

4758D

随后,此次研学活动结业仪式在南泥湾军垦训练基地举行。学院团委书记滑娟与基地负责人共同为“教育实践基地”揭牌。学生代表在发言中表示:“从前我以为延安精神是课本里的概念,现在它是我心中的一团火,我们愿将延安精神的种子带回校园,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最后的体验课上,学生们挽起袖子包饺子,揉面、拌馅、捏边……欢声笑语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悄然融入实践。这场“圣地行”或许结束,但延安精神的火炬,正由新一代青年学子高高擎起,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