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学习园地 > 理论热点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分类施教(治理之道)

日期:2016-11-10 07:03 | 作者:

实现从“无力”到“给力”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分类施教(治理之道)

曾志勇 樊明方

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如何对其一生具有重要影响,青年思想政治水平如何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紧密相关。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应正视社会日益多元开放的实际,根据大学生多元多样的思想状况和需求设置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

摆脱“无力”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只不过形式不同、称谓各异。在长期实践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进步。但也应看到,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种“无力”感:虽然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形式、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等,但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有力举措,使思想政治教育摆脱“无力”感。

客观看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多元化。信息时代,网络新媒体无处不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往往面临多种选择。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比如,一些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把世事看得更清楚。他们希望通过思想政治学习,找到现实问题的“理论答案”,在复杂多元的世界中对自身有一个更加清晰合理的定位。一些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为了给自身行动提供指导,进而实现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希望通过思想政治学习,对未来发展方向有准确的判断和把握。而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为他们提供正确指导。当然,也有一些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于考试的压力。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兴趣并不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为了考个好成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无力”感,就要客观看待大学生需求的多元化,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革创新,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通过分类施教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对于高校来说,分类施教是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力”变为“给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全面系统地了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状况,在此基础上系统组织规划思想政治课教学。例如,对于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具有高度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理性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以此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对于那些不关心政治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可以通过讲解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让他们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对于那些思想认识模糊、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对一些政治问题似懂非懂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澄清模糊认识,课程设置应以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为主,以增强他们的政治鉴别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宣传策划局、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