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学习园地 > 理论热点 > 正文

高校教书育人先进典型

日期:2016-05-16 18:50 | 作者:

复旦大学: 实践教学让理论教育“活”起来

“原理课带我们来到了一个从未想过要去用心体会的世界。最初抱着必修课完成任务心态而来的我,开始对马克思,作为一个人,一个像我们大家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去体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真实、有血有肉、也让我们更加容易亲近的马克思。”

“一直以来,我都把马克思看作一个伟大而遥远的名叫‘主义’的东西。而在这段时间的课堂里,我最受感动的却是他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他无悔的追求,不懈的努力,更有面对所有人怀疑时的那份坚定,让年轻的我们感动不已。”

…………

这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上学生们的留言。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实践项目的抓手,立刻生动起来。每天的活动都座无虚席,甚至需要提前一小时去占座位;没有老师站讲台、学生抄笔记的“套路”,学生们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各展所长、互相交流,不再是临时抱佛脚,考前才翻翻教材,而是开始注重搜集相关信息,扩大知识面。

“其间,有看、有思、有想,知识与现实、理论与实际、内在与外在实现了充分交流。活动周中,我们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有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在和谐的互动气氛中,我们从观众变成了演员。我们意识到,我们不是在学一大堆无用的、累赘的、死的知识。相反,我们把在无形中学到的知识慢慢消化,并吸收了其中的营养精髓,让它们变成了自身的一部分。”一位学生感慨。

“原理”课的改变,只是复旦大学将教学实践活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缩影。从2007年至今,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已连续举办八届。在稳固课堂教学主渠道地位的同时,复旦大学大力搭建多种实践项目平台,把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延伸小课堂,努力搭建大平台,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拓展学生知识结构,逐步建构起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育人模式。

“复旦大学中国市长论坛”,则是复旦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一项改革与创新。自2004年以来,先后邀请全国各地50多位市长(书记)走上论坛,向大学生传递全国众多地区、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成就,这些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前沿地区的改革开放实践,使学生能够多渠道、立体化地了解我国当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建设进展、存在问题,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社会”走进校园,拓展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渠道。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引入教学第三方,变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考察为内容更加全面、深刻、权威的案例实践教学,把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教学与社会互动的平台,开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样态、新形式。

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治国理政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相结合,以“治国理政”为主题,促进教师和学生研究、学习党的治国理政智慧,推动大学生从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的角度来思考、探讨治国理政问题;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全国率先开展政治理论课的“慕课”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结合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结合大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理论难点问题,结合课堂教学,不断创新方法、拓展渠道,组织富有特色的教学实践项目,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理论教育才能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