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学习园地 > 理论热点 > 正文

教育财政投入,如何改善教育结果不平等

日期:2017-06-22 15:36 | 作者:郅庭瑾 陈纯槿

教育财政投入,如何改善教育结果不平等

作者:郅庭瑾 陈纯槿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2日 14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教育财政投入整体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由于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同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日益增加对于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尤其是教育财政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在2013—2014年进行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基线数据,从教育公平的视角考察和分析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对学生学业成就及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影响,考察和分析初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对学生学业成就及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影响,以期为建立公平科学的教育政策体系提供实证依据。

教育财政情况影响教育公平状态

  生均公用经费对学生标准化测试成绩的影响呈现倒“U形”结构,其正向效应在农村地区显著。我们在区分城乡地区后分析公共教育投入的影响效应时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生均公用经费对学生标准化测试成绩的正向影响大于对城市学生的影响。这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地区,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对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具有更加显著的正向效应。这一发现与国际经验研究结论相吻合。对比城乡间的差异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明显低于中心城区学校,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

  增加生均公用经费能显著降低家庭经济收入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从而起到改善教育结果不平等的作用。随着生均公用经费的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对学生标准化测试成绩的影响呈现减弱的趋势,向着有利于教育公平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对于来自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生均公用经费对改善教育结果不平等的效应是最大的,教育财政投入的“补差”效应对中等收入家庭子女教育的影响最明显。增加生均公用经费对于削弱家庭经济收入影响学生学业成就具有积极效应,从而起到改善教育结果不平等的作用。

  免除书本费、提供免费午餐、为贫困生提供补助对于缩小学校间学生学业成就差距扩大均有“补差效应”。面向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和贫困生补助对学生标准化测试成绩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够有效地降低家庭经济收入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起到教育财政补贴应有的“补差效应”,这说明教育财政投入的倾斜政策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结果公平。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来看,对学生学业成绩差距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而从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来看,参加校外补习班对城市学生学业成就差距的影响大于对农村学生的影响。为困难家庭出身的学生提供财政补助,则有利于缓解家庭在校外补习和教育支出上的过度竞争,可以一定程度上缩小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造成的成绩差距扩大,从而起到促进教育结果公平的作用。

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充分发挥教育财政投入的制度性作用,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已经是顺理成章的结论。有必要从以下几点加以落实:

  (一)建立以公平、科学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财政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教育政策制定上应注重加大教育财政资源向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投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差距。在保障教育事业费中人员经费支出稳步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基准,重点解决农村学校正常运转经费不足的问题。在保证教育财政投入充足性和使用效率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建立以公平、科学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教育体制机制,促进教育财政投入均衡化。

  (二)深入推进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重点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确保教育财政投入实现“精准补差”。

  建议深入推进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除了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书本费、免学杂费以外,逐步提高农村学生免费午餐补助定额基准,扩大财政对学生免费午餐补贴的覆盖面,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乡镇学校来说,免费午餐应当覆盖所有贫困家庭学生,保证财政资源优先向困难家庭学生倾斜,并重点加强对学生免费午餐和贫困生补助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动态追踪,确保教育财政投入做到“精准补差”。

  (三)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充分发挥教育财政投入对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差距的杠杆作用。

  建议面向困难家庭学生以及困难家庭学生比重较高的学校加大倾斜投入,调节各级学校各类资源分配比例,以削弱家庭背景对个体受教育机会及学业成就差距扩大的影响。在具体教育政策的制定上,科学统筹和调节各类学校生源结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城乡统一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构建以公平、科学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教育投入体制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公共教育投入对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差距的杠杆作用,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郅庭瑾,系华东师范大学博导;作者:陈纯槿,系华东师范大学讲师)